邵唯晏设计师简介
- 单位职务:主持人
工作单位:竹工凡木設計有限公司
个人特长: 商业空间、展示空间、办公空间、文化空间、陈设艺术、别墅豪宅、样板房、普通家装我的简介:
主持人簡介 邵唯晏現任「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設計總監,同時任教於中原大學建築系及室設系(畢製指導),專長為空間設計與電腦輔助設計(CAD/CAM)整合,關注世界設計脈動,並強調設計實務與學術研究並行的重要性,目前也為台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2008曾前往日本參與安藤忠雄海外實習計畫。除學術研究上表現外,也積極參與國內外競圖,屢獲佳績,2006榮獲國家建築金質獎設計新人獎、2007交大年度最佳設計獎、2008國際遠東數位建築獎FEIDAD Award TOP5、2009 TID Award新銳獎及2010TID Award金獎,2009更獲選La Vie雜誌台灣100大設計。另外,2008也獲邀參展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新人設計展、2010台灣國際文博會及2011台灣國際設計博覽會、2012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Award)入圍及2012紅點獎決選(Red Dot Award Final Jury)。 As Chief Designer of CHU-studio, as well as lecturer of both Department of Design and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Instructor of Graduate Design) in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Shao Wei-Yen specialized in integrating space design with CAD/CAM system, focusing on the world trend,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level and academic level. He was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2008 Ando program in Japan. Currently he is a Ph.D. Candidate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of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addition to hi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academia, he also took part in many design competitions. He was awarded 2006 Freshman of the National Golden Award of Architecture, 2009 Chiao Tung University the Best Design of the Year, 2008 the FEIDAD Award Top 5, 2009 TIDING Award, 2010 TID Golden Award, 2009 La Vie Magazine Best 100 Design, 2012 Golden Pin Award nominee and 2012 Red Dot Award Final Jury nominee. He was also invited to exhibit his works in 2008 the 11th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10 Taiwa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y Expo and 2011 Taiwan International Design Expo. Current 學經歷 博士候選人,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 主持人,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台北 設計總監,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上海分部 常務理事,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 台灣代表, 安藤忠雄海外實習計畫(Ando Program) Education 教學 講師, 中原大學室設系(畢業設計指導) 講師, 中國科技大學室設系 講師, 中原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指導) 講師,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 Exhibitions參展 2012 受邀參展台灣創意生活節, TADA, 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12 受邀參展衍序建築展-Procedural Architecture,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灣. 2011 受邀參展ISED國際聯展, Dream Exhibition: 魏德聖x施建安x邵唯晏, 台中誠品綠園道,台灣. 2011 受邀參展2011台北世界設計博覽會, 台北南港展覽館, 台灣. 2011 受邀交大建築展「十年有成-觀點與透視」, 交通大學藝文空間展場, 台灣 2010 受邀參展「2010 TID Award校園巡迴特展」, 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台灣. 2010 受邀參展台灣國際文化創意博覽會:「Live impossible, Living Possible特展」, 台灣. 2010 受邀參展「2009 TID Award校園巡迴特展」, 台北科技大學, 台灣 2008 獲邀參展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新人設計特展-Beyond-Houses」, 義大利. 2008 受邀參展「BRING SENSE-008空間與設計美學特展」, 台灣. Speech & Lecture演說 2012 受邀 成功大學建築系演說「建築的模矩性與參數性」, 台灣台南. 2012 受邀 PKN in Taichung 設計師交流論壇, 台灣台中. 2012 受邀《設計家》新秀設計師演說-「談Life style」, 台北市長官邸. 2012 受邀參與衍序建築展系列講座-「跨界 X 交鋒-Crossover at the edges」,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11 受邀中原建築系藝文部系列演講-「跨界 X Cross over」, 中原大學建築系佑生大樓. 2011 受邀演說「2010 TID Award金獎作品發表」, 台北信義誠品. 2010 受邀演說-「跨界 X Crossover」, 國立台中技術學院室內設計系. 2010 受邀演說「URS89.6-年輕建築師」, 台北西門町URS. 2010 受邀演說「做自己生涯的設計師」, 中原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2010 受邀演說「2009 TID Award新銳獎作品發表」, 台北信義誠品. 2010 受邀演說「建築的時代性座談會」, 台北華山藝文特區東二館. 2010 受邀PARA! PARA!交大建築展演說「影響未來建築發展的關鍵因素?」, 交通大學浩然圖書館. 2009 受邀演說「我的建築夢-談學術研究與創意發想」, 中原大學通識中心. 2009 受邀演說「新世代設計師座談會」,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 2009 受邀演說「想得獎嗎?聽專家怎麼說!」座談會, 台南科技大學室設系. Interview專訪 2012 受邀電子媒體《設計家正團》專訪-2012/07/14. 2012 受邀電子媒體《黑秀網》專訪-風格踢一邊,草莓成化石,與青年建築師邵唯晏對談-2012/05. 2012 受邀電子媒體《年代新聞》專訪-2012/04/30. 2012 受邀電子媒體《台灣真善美》節目專訪-2012/03. 2012 受邀電子媒體《太陽電台》電台專訪-2012/03. 2012 受邀電子媒體《Channel D》專訪-數位綠色設計-2012/01. 2011 受邀電子媒體《台灣真善美》節目專訪-2011/07/16. 2011 受邀平面媒體《Interior Public Space》(大陸雜誌)4月號專欄專訪. 2010 受邀平面媒體《Interior Architecture of China》(大陸雜誌)12月號受訪設計師(Cover Story) 2010 受邀《當代設計雜誌》215期名師特寫專欄受訪設計師(Cover Story). 2010 受邀平面媒體《明報週刊》082期專訪. 2010 受邀電子媒體《非凡新聞》專訪_2010/04/29. 2009 受邀電子媒體《Channel D》專訪. Awards 獲獎 2012 Final Jury, Reddot Award(紅點設計獎). 2012 金點獎, 台灣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 Design Award. 2012 新秀獎, 《設計家》新秀設計師選拔. 2011 TID Award, 2011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2011 金獎, 《設計家》新秀設計師選拔. 2011 東方設計盛典邀請比圖. 2010 金獎, 2010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TID Award. 2009 獲選La Vie雜誌台灣100大設計. 2009 新銳獎, 2009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TID Award . 2008 Merit Award, 國際遠東數位建築獎FEIDAD Award. 2007 TID Award, 2007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2007 設計首獎, 交大建研所年度最佳設計獎. 2006 TOP40, 國際遠東數位建築獎FEIDADAward. 2005 新人獎, 榮獲國家建築金質獎設計. 公司簡介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CHU-studio)團隊學經歷跨足建築、室內、景觀及工業設計。本團隊強調實務與研究之相輔相乘,在每個案子上秉持四大原則:數位性(Digitality)、藝術性(Art)、跨界性(Crossover)及永續性(Sustainability),尤其對於電腦輔助設計(CAD)及電腦輔助生產(CAM)有持續之研究與應用,近來更致力參數式演算法(Parametric Generative Design Process),期望打破傳統設計思維,並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我們同時關注當代跨界的觀念,對於各種空間不完全遵循傳統固有的思維及做法,無論針對任何空間都企圖打破既有框架限制,尋找空間的可能性。 About CHU-studio The background of CHU-studio designers vary from architecture, interior design, landscape to industrial design. We put emphasis on bo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work. With our four principles “Digitality, Artistry, Crossover and Sustainability”, we keep working o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AD/CAM and Parametric Generative Design Process in hopes of breaking traditional rules and lowering construction cost. In the meantime, we also focus on the trend of “Crossover” in an attempt to break the limit and work out different solu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space. 竹工凡木的由來 Michael Maltzan曾說過一句話「I am not interested in solving everything.」,建築要解決的議題太多而太廣,我們不求面面俱到,只想在每個設計案中找到其自身特有的切入點。研究室的名字竹工凡木就是由中文字「築」所解構出的四個部首,間接暗示了本研究室的核心價值,建築不再只是全面性的Construction,而是透過解構(Deconstruction)的過程,找到單一的切入點,用單純的手法來處理。 The Origination of CHU-studio Michael Maltzan said” I am not interested in solving everything.”, so we do not expect designed for one project. The Chinese name of CHU-studio is deconstructed from the word ”築” and is composed of four characters ”竹、工、凡、木”. It also implies our core value - to find out solutions through deconstruction process. 竹工凡木團隊定位 竹工凡木定位為「設計研究室」而非「設計公司」。主要的想法是我認為台灣建築的環境,學界與業界有嚴重的斷層,若期望自己持續對建築有貢獻及見解,必需架構一個平台和系統,有效將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相互連結,我稱之為「知識網絡」。這樣的想法是受到Rem Koolhaas影響,他所領導的OMA及AMO團隊是Rem的左右手,OMA完全致力於研究與調查,而AOM則成為實踐的平台。因而竹工凡木團隊分為Research & Design兩個部分,致力於數位性(Digitality)、藝術性(Art)、跨界性(Crossover)及永續性(Sustainability)四大範疇,尤其對於數位設計發展及應用有更多的琢磨,第一是將參數式觀念及技術如何導入設計流程和營造階段,其二是電腦輔助設計系統(CAD/CAM)如何有效整合至現有之營建體系,透過研究的成果,找機會在竹工凡木的平台實踐,而這樣的反饋網絡也的確對於建築及室設業界產生影響。 Positioning of CHU-studio The positioning of CHU-Studio is not a “firm” but a “ design studio”. In my point of view, there is a deep gap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when it comes to the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of Taiwan. In order to contribute what we’ve learned, we need to build a so called “Knowledge Network System” to combin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idea is inspired by Rem Koolhas who has two teams in his company: OMA and AMO. OMA is responsible for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while AMO moves the results toward implementation. With the same concept, CHU-studio is also divided into two teams: Research department and Design Department. We are committed to developing the four points: “Digitality, Artistry, Crossover and Sustainability”. We lay stress on how to utilize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kills from our research team into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how to integrate CAD/CAM method into the existed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our project. We hope this kind of network bring some affect in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industry.
-
大陸地區 大陸_建築+室內設計_商辦空間_成都華僑鳳凰集團成都銷售會館 大陸_建築+室內設計_公共空間_西安賈平凹美術館 大陸_建築+室內設計_公共空間_樓觀酒店 大陸_室內設計_商業空間_上海露曼施旗艦店 台灣地區 台灣_建築設計_住宅空間_帽子屋 台灣_建築設計_住宅空間_望景閣 台灣_建築+室內設計_工作空間+住宅作品_樹下 台灣_建築+室內設計_公共空間_大溪客中心 台灣_室內設計_商業空間_Deborach亞洲旗艦店 台灣_室內設計_商業空間_OFFERMANN亞洲旗艦店 台灣_室內設計_商業空間_京站威秀旗艦影城 台灣_室內設計_商業空間_高雄翰品酒店Mii食尚麵店 台灣_室內設計_商業空間_酒釀酒窖 台灣_室內設計_商辦空間_三度空間音樂坊 台灣_室內設計_商辦空間_山二集團企業總部 台灣_室內設計_公共空間_台灣交通大學聯合服務中心 台灣_室內設計_公共空間_竹棧候車亭 台灣_室內設計_樣板房_八里陳宅(雲門二團舞者自宅) 台灣_室內設計_樣板房_內湖張宅(東森新聞主播自宅) 台灣_室內設計_展場空間_國父紀念館東館展場 台灣_室內設計_展場空間-2012台北國際書展(春天出版社-九把刀) 台灣_室內設計_展場空間_國民黨永久展場 台灣_室內設計_展場空間_77抗戰歷史特展-山河之怒吼 台灣_室內設計_展場空間_台灣路回顧展 台灣_室內設計_展場空間_信義誠品TID策展 台灣_家具設計_自在 台灣_家具設計_動靜之間 台灣_景觀設計-台東小野柳遊客中心地景